新华社济南9月24日电(记者孙晓辉)“穿着布鞋种水稻,不用漫灌也收田。”像种麦子一样种水稻,是多少旱地农户不敢想象的事。
而如今,喜看稻菽千重浪,又是一年丰收时。走进山东省宁阳县鹤山镇王卞社区千亩旱稻基地,低垂的稻穗、饱满的谷粒,金灿灿的稻浪不断翻涌。“种了一辈子庄稼,还是头一回见旱地上栽稻谷,看这长势今年产量肯定不低。”王卞社区居民节绪喜望着稻田高兴地说。
“我们有1万多亩地,原来大多都种着小麦和玉米等粮食作物。”王卞社区党委书记郭怀善说,“一麦一棒”的传统种植模式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老百姓想发家致富很难。
为破解农民增收难问题,2017年,王卞社区主动与山东省水稻研究所对接,共建泰安市节水抗旱稻博士工作站,并规划出20余亩试验田,引入节水直播稻品种和配套种植技术进行试种。试种成功后,王卞社区于2018年流转1000亩土地,进行节水直播稻的大规模播种。
“选用齐陆1号、越光、鲁黑香糯1号等优良品种,采用旱田直播技术,全程只需要在水稻水分敏感期灌水4次-5次,部分高产品种产量可到1000斤以上。”山东省水稻研究所博士白波说。
“节水直播稻不但喝水少,而且同等条件下,投入是传统水田的一半,效益却是玉米、大豆等旱田作物的3倍左右,部分品种经济效益能达到玉米效益的5倍以上。”白波说,如今当地的旱稻亩产已经稳定在1000斤左右,市场价格比普通水稻贵好几倍。
“我们成立了合作社,建起旱稻加工厂房、大型流水线脱米机械、标准化验室等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郭怀善说,科研项目需要大量劳动力进行田间管理等工作,带动了当地至少40人稳定就业,人均每年增收2万元。
鹤山镇党委书记孟令民说,农业科技是实施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他们下一步将继续整合科研院所的人才、技术和信息资源,不断向农业生产一线提供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和新装备,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富民成果。(完)
佳木斯收割机、佳木斯割台、汉麻机械、麻类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