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农业高质量发展阔步前行
垄头金满地,又迎麦收季。“瞧这金灿灿的麦粒,真是喜人!”河南省荥阳市新田地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杰笑逐颜开。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是基础性产业,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总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总要求,建立健全保障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制度保障。”
回望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充分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把为广大农民谋幸福作为重要使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亿万农民率先拉开改革大幕,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全面进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农业生产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如今,在大江南北的希望田野上,平田用上了北斗导航,喷药用上了无人机,天上飞的、地上跑的,都成了种地的好帮手,农业高质量发展绘就一幅幅壮美画卷。
粮食产量攀新高,大国粮仓根基牢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来说,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们党的领导下,我国粮食生产在不懈探索和制度创新中取得新突破、实现新跨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生产,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粮食产能持续巩固。粮食产量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264亿斤,增长到2020年13390亿斤,并连续6年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大国粮仓根基越来越牢固。我们把饭碗牢牢地端在了自己手里,创造了用不足世界9%的土地资源养活世界近20%人口的伟大奇迹,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完善制度供给,提高种粮抓粮积极性。
近年来,我国不断稳定和完善稻谷小麦低收购价、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等政策,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范围。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让亿万农户吃下定心丸,全国2亿多农户领到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
——扩大种植面积,稳住粮食生产根基。
通过采取强有力措施恢复早稻生产,确保水稻面积常年稳定在4.5亿亩以上、产量稳定在2亿吨以上。今年,我国将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7.5亿亩,夯实粮食丰收基础。
——提升生产能力,确保产得出、供得上。
实施藏粮于地。今明两年,我国每年推进1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2年全国将建成高标准农田10亿亩。
实施藏粮于技。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全国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0%,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已成历史,我国农业进入主要依靠科技装备驱动的新阶段。
粮食生产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旧动能转成新动能,丰收画卷越来越斑斓多彩。今天,无论城市还是乡村,“米袋子”更充实,“菜篮子”更丰富,我们牢牢端稳了饭碗,为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赢得了主动。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要着力解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重点从农产品结构、抗风险能力、农业现代化水平上发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农业发展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产业结构向优。
“大荒地,地不荒,落地窗前稻花香。”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孤店子镇大荒地村村民乔明儒说。把优质水稻作为种植结构调整方向,依托水稻种植、加工和销售,优质粮卖上了好价钱。
智能温控、喷雾降温、疫病自动识别诊断……在甘肃省瓜州县德品金麦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现代化养殖场,一个“智慧大脑”平台实现全流程智能化管理。
近年来,我国按照稳粮优经扩饲思路,稳定东北优势区玉米生产,增加大豆种植面积5000多万亩。粮棉油糖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生猪养殖向粮食主产区和环境容量大的地区转移。
——以提质增效为导向,发展方式向绿。
天蒙蒙亮,浙江省桐庐县瑶琳镇潘联村的水稻田里,一笼笼肥硕的龙虾被村民用虾网拉了上来。村党总支书记徐洪展说:“小龙虾的代谢产物作为肥料供给水稻,减少了化肥施用,提升了大米品质,去年村集体增收5万多元。”
“用秸秆给土壤做被子,养了地,少施了化肥。”吉林省农安县三岗镇亚宾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常亚宾算了一笔账,用了这项技术,每公顷土地少施化肥200公斤左右,粮食增产500余公斤。
目前,我国三大主粮化肥利用率达到40.2%,农药利用率达到40.6%,分别比2015年提高5个和4个百分点。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达97.8%,累计创建认定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5.5万个。
——以融合发展为导向,产业形态向新。
在黑龙江省五常市杜家镇半截河子村,村民乔文志领办了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运用数字技术,打造集育种研发、基地种植、稻米加工、休闲旅游于一体的新产业,带动周边农民大幅增收。
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重构供应链,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为新趋势。目前,我国乡村特色产业品牌达10万余个,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7.3万家,农产品加工业年营业收入超过23.2万亿元。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组织方式、管理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农机化水平不断提高。
“过去,父辈挽裤赤脚、蹚田水,弯腰劳作一整天也只能耕作半亩田;现在乘坐式插秧机,一天插秧五六十亩不在话下……”种了大半辈子地,江苏省泗洪县四方农机合作社理事长谢成富见证了水稻全程机械化的变迁。
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发生了根本变化。1952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为18.4万千瓦,1978年达到11750万千瓦,到2019年达到10.28亿千瓦。
——给现代农业插上翅膀,科技引领农业未来。
在安徽省凤台县智慧农业园,一个个玻璃温室大棚里,西红柿、黄瓜等各色果蔬挂满枝头。技术经理王增辉说:“这里种着叶菜、茄果类共4个系列28个品种,全部采用无土栽培,通过有机水溶肥精准滴灌,营养吸收率比普通种植提高一倍。”
截至2020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迈上60%新台阶,比1996年的15.5%提高了44.5个百分点,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6%以上。
——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把蘑菇卖到了海外,家庭农场收益一年比一年好。”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康怡家庭农场负责人余培英说:“俺家经营土地120亩,生产食用菌、核桃、蔬菜,年产值110万元,这个规模对俺来说,合适!”
目前,全国纳入名录系统管理的家庭农场已超过300万家,全国农民合作社超过240万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超过90万个。
广大干部群众表示,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记者 高云才 郁静娴)
转自: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