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重大危机都是一次生死考验,所有人都畏之如虎。从疫情爆发至今,我们看到了不同行业的企业百态,有的企业濒临破产,裁员、降薪动作不断;也有的起而行之,不断倒逼自已,在困境中求生。终归讲,危机来时,唯有正面应对,寻求战胜之道,正所谓适者生存,物竞天择,永远都是这个理儿。
对于农机企而言,今年开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几乎改变了去年年底做年度规划时的所有预想。3月份疫情尚未完全消除,绝大多数企业开工延迟,且受原材料供应不足、配套企业开工滞后、运输物流不畅、人员返岗时间不一等因素制约,企业经营活动面临大幅调整,随时考验着企业的应变能力。
纵然世间多种变化,时光依然如白驹过隙,一往直前。不经意间,全国春耕的大幕已经全面展开,农时贵如金,劳动者们必须抢抓时机,备耕、施肥、灌溉、耕耘……为夏粮丰收做足准备。恰在此时,开工即旺季,农机行业当年的******个传统旺季也会到来,在特殊的疫情环境下,做到生产、服务两不误,对于每个企业都是一次年度大考。常言说,既要“踏实赶路”,也要“抬眼望天”,做好眼下经营工作的同时,我们要全面思考全年经营节奏的调整思路,确保全年业绩不滑坡,具体看来,农机企业启动三大革新已经势在必行。
******大变革,启动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说到产业结构优化,全球***经典的案例出现在通用(GE)这一世界500强******企业的发展历程中。1980年,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成为GE的CEO,这家公司的创始人大名鼎鼎的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到韦尔奇当CEO时,这家公司已经有近百年历史了,当时,GE的经营范围广泛,从航天飞机零部件到家用电器,几乎无所不包。
有一天,韦尔奇坐在办公桌前,面前摆放着一堆等待他签名的文件,在他签同意前,文件上已经有16个人都签同意了,他傻在了那里——他说如果签不同意,那前面16个人算什么?如果签同意,那又算什么?他发现当时的GE已经变成一家过分多元化、官僚主义严重、运转缓慢的大型公司。
为此,他去请教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德鲁克说,如果他手拿着一堆钱要买GE的业务,他只会买市场占有率排******和第二的业务。韦尔奇恍然大悟,回去后他问每一个业务部的老总,GE的业务在行业中排第几?如果排第三及以后,那业务就要砍掉。
5年时间,GE围绕着“数一数二战略”进行******化和集约化改革,当时,GE在全球公司的市值排名中是第十名,到韦尔奇退休时已经是******名,并且GE公司12个事业部中的9个事业部,单独拿出来成立一家公司,都可以进世界500强。
这个案例对于所有企业都有着积极的警示意义,尤其对处于转型调整期的所有农机企业而言,如何在日趋饱和、存量竞争明显、利润摊薄的市场竞争大势下实现长足发展,必须要思考经营结构尤其是产品结构的设计、取舍和优化、升级,要明确自己的核心业务在哪儿?当前在市场竞争的位置如何?企业的主打产品是什么?产品优势在哪儿?是精而专,还是多而杂?是在做专一产品还是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还是全面机械化解决方案?面对一系列的问题,我认为有些企业适合做加法,有些企业适合做减法,要根据自身综合实力来灵活调整。
面对今年疫情的巨大影响,所有农机企业都必须重新审视自身的优势所在,尤其是产品力优势,要持续创新,聚焦主打产品,打造独具卖点的热销品和爆品,成为行业内“数一数二”的产品,确切地说,该项工作对于任何一家农机企业都已经是时间紧急,需求迫切,时不我待。
第二大变革,让技术与产品占据企业头部策略
当今世界,是科技占领经济发展前沿的世界,谁掌握了核心科技技术,谁就有了引领发展的话语权,飞机、动车、航空母舰是高科技,螺栓螺母也可以做成高科技。世界上有一种“永不松动”的螺母,几乎垄断了全球铁路、高铁、医疗甚至航空的基础设施市场,它便是日本的哈德洛克公司,该螺母有一个******无可替代的优势,只要将螺母拧紧,后期便不会再需要维修和护理。也正是因为“永不松动”的特性,此螺母的价格是普通螺母的4到5倍。即便如此,鉴于此螺母为后续维护省下的极大一笔人工和成本费用,所以有无数厂商前仆后继地购买该公司的螺母,哈德洛克公司,也凭借着这颗螺母赚到盆满钵满。
这个日本永不松动螺母,号称300年都不用维修,连德国都没有仿造成功。有人还特意做过实验,进行了3万次快速震动之后,这个螺母依旧没有松动!更绝的是,该螺母图纸公开后,竟没有企业能够制造出同样性能的产品来,这就是核心技术!
在工业体系建设中,日本人跟中国人的观念不太一样,他们买设备可能精打细算,但是学习技术比较舍得花钱,而消化技术则更舍得花钱和精力,他们认为,设备并不是***主要的,技术才是***主要的,技术的关键就是全面消化和全员掌握。而大部分中国的老板,尤其是中小企业老板,买设备数十万、几百万都舍得投入,而在人员培训上和人才引进上却捂紧了钱包。在技术研发方面,日本有三个指标名列世界******:一是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列世界******;二是由企业主导的研发经费占总研发经费的比例世界******;三是日本核心科技专利占世界******。对技术研发的重视,真是日本科技技术能够独步天下的秘诀所在。
在经历过“黄金十年”增量快速发展阶段以后,如今的农机市场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存量竞争特征,企业盈利模式由以往的规模效应调整为质量效应,过去赢得市场更多地靠补贴资质、靠营销模式、靠关系维系,现在已经全面回归到商业本质竞争,要依靠新科技、核心技术和领先产品等优势取胜。时至今日,各行各业的竞争都集中在了核心技术和产品上,国内农机行业更是如此,具体而言,传统农机产品品类如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农业小型工程机械等进入同质化严重的发展困局,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诸多企业间的技术水平拉不开档次,也就导致了品牌效应不明显,用户品牌认知度不足,绝大多数品牌都挣扎在价格竞争的怪圈里。市场竞争的另一端,智能化、高端化甚至新生小众产品需求等,要么依赖“舶来品”,要么存在产品开发不足,这片“蓝海”需求大、利润高,但是有能力进入者却是“凤毛麟角”。
以往,不少农机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做经营规划,总是习惯于把营销活动列为头部位置,对产品和技术的重视程度不够,市场反馈的质量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和改进,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重营销、轻产品”的经营误区,更有企业内耗严重,尤其是营销人员和技术人员弄不到一块去,给技术人员贴上了“死板”“偏执”的标签,团队整体合力大受影响。
现在乃至今后,核心技术开发和产品创新供给已经成为企业赢得竞争的***有力武器,必须作为企业头部策略予以高度关注和强制实施,这一点丝毫毋庸置疑,诸如,已经进入农机产业领域的潍柴动力千万奖金重奖科技人员,也很好的印证了这一点。
佳木斯收割机、佳木斯割台